学术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活动讲座 > 正文

文旅产业应对疫情的三十六计直播分享|第六场:城市微旅行&城市故事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1-10-28      点击数:

5月9日晚,由复旦MTA项目学生理事会主办的“文旅产业应对疫情的三十六计”直播分享第六场活动准时和大家见面。

分享活动开播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收看和分享的人数更是节节高升。直播品牌“文旅产业应对疫情的三十六计”已经成为文旅产业从业人员每周末的精神食粮,起到了一定的行业带动作用。

本周的主题是城市微旅行&城市故事专场,活动邀请到四位优秀系友讲述他们的城市故事和微旅行相关话题。

主持人:张默

分享活动由2016级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第三届复旦MTA项目学生理事会理事长张默主持。张默表示,自己在疫情发生的时候有3个月没有呆在上海,感觉上海即熟悉又陌生。这更加激发了他对这座城市的兴趣,包括这座城市的街道和沉淀城市的故事。

张默提到B站联合上海各高校和上海政府做了一个感知上海老建筑和生活的大赛。通过拍摄上海老建筑和微旅行来分享这座城市的故事,也希望广大系友能参与其中。

随后张默分别介绍了当晚的四位分享嘉宾。四位嘉宾随后也与大家分享了他们关于旅行,关于生活的精彩故事。

主讲人

张雅文

2013级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

Re-X文化 创始人

上海顺安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联合创始人&CEO

张雅文表示,疫情当下作为旅游人支撑到现在不容易,他不想传递焦虑情绪,更多地想分享一些城市的故事,看看未来在这个领域和细分市场能做怎样的尝试。张雅文介绍自己在2017年初,从知名OTA出来参与创业,当时想在行业中做一些新的尝试。创业初期主要是以MICE为主的定制化活动和旅行尝试,并把旅行角度切入生活场景。前期以B2B为主,后来又涉及城市微旅行和生活领域,并逐步切入直客端。张雅文介绍,在过去两年中与四家民宿、网红甜品店等进行了深入合作,目的是切入年轻人的市场。

去年他对顺安国际旅行社进行升级打造Re-X文化,以“夜经济”和“文化创意市集”为主题,在城市微旅行和城市生活上进行新的尝试。张雅文分享去年做的两个成功案例。第一个案例是中美建交40周年城市趣跑定向活动。活动以中美文化为点位,在上海设立60多个点位和1条人文为主线包含历任美国总统下榻和参访的场地和美籍建筑设计师所设计的建筑作为趣跑线路让年轻人在趣跑过程中学习到关于中美文化和城市的老建筑。第二个案例是马勒别墅的市集活动。主要在居住上海的老外群体中形成效应,把城市故事延展开。这也是马勒别墅第一次向公众开放,让自带IP属性的建筑带动城市微旅行。活动以售票形式对外发布3000张,一周即售罄。最终活动参与人数为6000多人,大约60%-70%为外籍。通过这两个案例,张雅文想在涉外城市微旅行上做新的尝试。

张雅文强调,年轻人的市场大有可为。他提出,一方面需要更精准的产品研发,转换视角。要学会解读主要消费群体的方式,而不一定用自己认为好的产品。可以与场地方合作,打造以“夜经济“和”夜市“等与老建筑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可以和媒体合作,打造老建筑故事和文化,向在沪外籍人士进行推广宣传。

最后,张雅文提出今年旅游业不易,情怀满满没问题,但如果要怀揣梦想走的更远,就需要探寻新的商业模式。除了建立壁垒,更需要做到资源互通。

黄梅林

2014级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

上海植物园办公室 副主任(宣传部门负责人)

黄梅林的分享以一句最近非常流行的话来开场: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她首先介绍了上海植物园的整体情况、植物园一年四季推出的各类主题展览和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花展。

黄梅林表示,今年疫情突如其来,让每个人都猝不及防。今年1月24日,上海植物园闭园。2月4日立春,申城第一朵白玉兰在园内绽放。它不仅捎来春的讯息,也拉开了上海植物园最美赏花季的序幕。受疫情影响,上海植物园虽然没有开放,但催生出“云赏花“、“云植树”、“云游园“和“云观展”等活动。2月5日,上海植物园官方微信推出第一期“共同战疫,线上游园”,至3月14日共推出22期。3月10日,上海植物园植树节活动专题页上线。自3月13日上海植物园部分恢复开园后,各主流媒体纷纷以直播形式“云推介”春花春景,至4月25日,2020上海(国际)花展开幕达到高潮。经《新民晚报》、上海电视台报道后,点燃了沪上各公园和景区“云赏花”的热情。新华社的“云赏花”视频频道获得33万+的阅读量。截至5月8日,上海植物园共开展了13场视频、电台直播,其中不乏中央新闻、央视频、新华社等国家级权威媒体。其中,《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直播获得了350万+的观看量。过上“云上”的日子实属无奈,但却切实有效地提升了上海植物园的影响力。

黄梅林用“未来可期,大有可为”八个字来概括后疫情时期。她表示,疫情使密闭空间内的大规模人员聚集成为了过去时,此类需求可能会被长期抑制。而城市的公共空间,尤其是公园绿地等开敞空间的价值将被重新认识。她认为自然也是要被感知的,离不开真实的场景互动体验。疫情结束之后,此类需求将大幅提高。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将在后疫情时代成为“新常态“,继而改变人们的许多生活习惯。被动登陆云端的植物园,也终将适应这种模式,并把此类”云赏“、”云游“活动作为一类”附加“产品继续服务于市民游客。

黄梅林最后提供了一组数据显示,无论是观赏植物还是园艺消费,在未来不到10年的时间里,整个市场将实现了翻倍式的增长。上海(国际)花展已经举办了14年,但是办展水平和世界顶级展览还有一定差距,也给了我们很多提升空间。上海植物园作为事业单位,通过展示和活动体验,让大家感受园艺的魅力,进而转化成消费习惯,希望通过花展给园艺企业、生产商与建造商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吴振邦

2016级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

上海住总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企业技术负责人、高级工程师/一级建造师、市古建修缮评标专家

吴振邦非常幽默地表示,修缮老建筑这份工作有点尴尬,因为每次都是接触到老建筑非常糟糕的状态,修好以后,他们就要离开去修缮更多破损的老建筑。但同时这个行业也很特殊,因为每个项目都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一栋建筑背后的故事和经历不一样,每个老房子都有自己的故事,是让人很有收获的。

吴振邦以上海老城厢为例,为大家介绍了上海老建筑。上海老城厢在黄浦江、南市区范围,以环形路-中华路和人民路为界,也是老城墙的旧址。他表示,上海跟水有很紧密的关系,核心空间就是黄浦江。还有很多河道,比如吴淞江(苏州河),是上海重要的水动线。上海还有很多以“浜”为名的河道,比如方浜路,陆家浜等等,后来都被填埋掉了。

吴振邦给大家分享了他心目中以上海老建筑为主题的旅游线路:

第一天:外滩和公共租界;

第三天:法租界的生活区;

第三天:老城厢;

第四天:虹口和杨浦:大上海计划的建筑;

第五天:松江,这是上海建县的位置,有北宋时期世界第一斜塔(天马山斜塔);

第六天:苏州河,包括四行仓库,圣约翰大学等;

第七天:红色之旅,包括一大会址、二大会址和一些名人故居。

吴振邦随后介绍了上海老城厢和石库门的故事。上海老城厢在2006年开发的时候,工作人员发现了一段老城墙砖头,他们想方设法保留住了这些砖头,对其进行了面和结构的修复。2014年完成了整个项目。吴振邦从小生长在石库门,因此对石库门情有独钟。那些老虎窗、青瓦屋面、山墙、天井、红砖和青砖等,都是中西相互影响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与老建筑相关的生活记忆比如弄堂游戏、马桶、弄堂人之间的相处方式等等,都在慢慢流逝。上海对老建筑的保护力度非常大,在2017年对250个街坊进行了保护。至今,上海已有一千多栋挂牌的优秀历史建筑,三千四百多栋文物保护点。

最后,吴振邦提到,做建筑保护需要和做旅游结合起来,因为老建筑背后有许多城市故事。文物不仅要保护好,更要把故事讲好。

沈莉

2016级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教师

国家金牌导游员、英文高级导游员、国家文旅部名导师资库成员

作为压轴分享嘉宾,沈莉的开场抓住了众多网友的眼球,首先她从五一期间的几张照片说起,引导大家思考为何OTA大佬会在这个时期进行微旅行,为何在他的直播中要为微旅行产品进行背书?沈莉对城市微旅行做出了自己的定义:短时间内,在步行所及的城市范围中,以街区、建筑等为游览对象,以漫步为主要方式的探访式深度体验旅游活动,通过感受最本土的文化、历史与风情,得到最本真的城市旅游体验。她分析了微旅行在当下顺势而发的背景,介绍了微旅行50多年的发展,以及世界著名的London Walks, Berlin Walks等。“微旅行”一词最早在2011年出现在上海的《新民晚报》,并在2014年上海旅游节期间首次获得官方认可。城市微旅行是情感和文化的深度体验,能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对传统都市旅游产品来说是一种重组和整合,得到了文旅部的推动。

沈莉表示,目前只能开展省内业务,旅行社不妨开展微旅行业务。她以英国“幽灵”和“鬼怪“微旅行为例,延伸到上海街区漫步和建筑的可阅读性。截至19年10月,上海可“阅读”的历史建筑达1032处,是2018年开放数量的10倍。我们的城市有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分布在上海9个历史文化风貌区。无论是重温记忆,还是重新认识这座城市,这些街区流淌着上海的文脉。那里的历史建筑、名人往事,甚至市井生活,都很精彩。

沈莉还对城市微旅行当下对企业和导游的意义做出了分析。对企业来讲,微旅行是小而美的,需要市场的培育让更多游客重新认识上海,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拉动内需。旅行社需要突破固有模式,精确定位,拒绝抄袭,并且回归旅游服务本质来增加游客粘性。作为文旅企业,需要重新重视导游作为文化讲者的地位。对文化讲者(导游)来讲,导游需要不辱文化讲解者的使命,坚持匠心精神,打造个人IP,凭借自身实力和多团协作提高游客满意度。如今自由职业导游非常多,可以借助线上平台成为城市向导,而不是一直依赖旅行社。

最后,沈莉对城市微旅行的产品做出了建议和展望。她再次强调,价格战不可长久,还是要发掘更深层次的内容,具有匠心精神。在产品设计方面可以挖掘亲子微旅行、文创产品、残疾人微旅行、非遗产社区、特色生活体验等,还需要深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红色文化。在产品营销上,需要加大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并加强以外国人为对象的跨文化交流和以企事业单位为对象的微旅行服务。

问答环节

Q:从城市故事文化产品研发的角度看,年轻人的喜好和文化的保护应该如何平衡?

张雅文:抖音作为一座桥梁,起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给了年轻人很多碎片时间。通过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把好的历史文化传播出去,没有受到保护历史建筑的限制。

Q:疫情下,保持社交距离对于城市微旅行有什么影响?

张雅文:城市微旅行是完全不受这个影响的。在保持社交距离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城市微旅行,整体来说是向好的,需要政府给予市场更多的信心。

Q:类似于纽约中央公园的公共绿化空间和上海植物园在城市中共存是否会有冲突?

黄梅林:植物园和城市公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城市中缺一不可。植物园是园艺展示,更多功能是物种保护,具有一定科普价值在里面。上海植物园有自己的科研团队,会为上海城市绿化筛选园艺品种。

Q: 疫情之下有没有推荐的花卉或者园艺产品?

黄梅林: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个人推荐芳香类的植物,对人的精神有放松的作用。比如说薰衣草、罗勒、薄荷等等,都非常好养。

Q:上海植物园有什么有意思的活动能不能推荐一下?

黄梅林:面对不一样的客群我们有不一样的活动。如果带小朋友来玩儿的话,推荐夏天暗访夜精灵的活动,可以带小朋友们找小昆虫,鼻涕虫,刺猬和黄鼠狼等动物。

Q: 上海的老工业建筑是不是在保护范围之内?

吴振邦:完全在保护范围之中,上海有很多工业遗产,比如杨树浦、1933屠宰场等。

Q:从古建筑的角度看,微旅行的导游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介绍?

吴振邦:可以按照刚才讲的七天规划来介绍。另外,还可以有校园建筑。第八批全国文保单位中有三个上海的校园建筑,分别是沪江大学(上理工)、圣约翰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和交通大学。还有一些古镇郊县,古革命遗址,广富林遗址。

寄语

张雅文:今天听了系友们的分享,我学到了很多。要克服过往在组合商业模式的时候遇到的困境,还需要更多的匠心精神,希望有更多机会和各位系友在线上和线下进行交流。

黄梅林:今天收获满满,我在这里发出邀请,上海国际花展一直到5月24日结束,欢迎大家能来上海植物园走一走看一看,希望大家能有一个好的心情。

吴振邦:上海的历史建筑代表着上海的城市记忆,城市故事埋藏在城市记忆之中,而微旅行是最好的打开方式。今天的讨论对我启发巨大,希望通过各位系友的智慧与共同努力,在后疫情时代,让上海的城市微旅行打造成一张重要的城市名片。

沈莉:今天有机会在B站作为“前浪”,作为一个70后,我感到很激动,很荣幸在这个空间和大家say Hi。希望大家多多保重,我相信一切都会越来越好。就像英国诗人雪莱说过,“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所以我相信,春天并不远了,更何况现在已经是夏天了!最后祝大家好运。

供稿:2019级MTA非全日制学生 陈声琪

排版:田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