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的冬日下午,光华楼15楼的星空咖啡厅大会议室里,暖意融融。一位特殊的嘉宾——我系2012届本科、2015届硕士校友乐文特来到这里,与同学们深度畅谈。他曾任匈牙利驻上海总领事、匈牙利国家银行任行长总顾问,现任欧亚中心主任,并于2021年获上海市“白玉兰奖”。他经历丰富,跨界从容,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复旦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他奠定的多元基础与广阔视野。本场座谈会由同为本系2012届毕业生,旅游学系青年副研究员张静儒老师主持。旅游学系副教授孙云龙老师作为深耕旅游学术和行业二十多年的专家一同参与了座谈。旅游学系副教授施媛媛作为本科生导师代表也参与到座谈之中。
Part 1:跨文化时代的复合视角——乐文特系友的启示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盛情邀请下,乐文特首先回顾了自己在复旦求学时的抉择。他原本期待在经济或管理领域深耕,但在老师的建议下他选择了旅游管理专业。出乎意料的是,这一决定不仅让他掌握经济与管理的专业知识框架,更让他深入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与思想传统。在复旦的求学时光,他曾研读《易经》《周易》等经典典籍,从中汲取多元思维和深层智慧。正是凭借这一综合视角,他在跨文化实践中将宏观经济、产业逻辑、文化洞察与历史视角有机融合,为国际交流与跨国合作提供了充分的知识与能力储备。
乐文特进一步补充道,旅游行业从未消失,也不会消失。每个时代人们都渴望走出去,看世界。读研究生时,他跟随沈祖祥老师参与旅游开发项目,深入重庆、海南等尚未开发的地区,看过无人开发却风景惊艳的沙滩,参与规划酒店选址,思考旅游产品的定位,这些过程既饱含挑战性又充满成就感。无论是推动中欧间的文化与经贸往来,还是在担任匈牙利国家银行行长总顾问期间策划与旅游相关的项目,旅游始终是绕不过的话题。
在分享中,乐文特特别强调了旅游对理解不同文明的重要性。他指出,在新时代的欧亚格局下,不同文明间的理解与对话至关重要,而旅游正是搭建文化交融的桥梁,让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也为年轻学子带来更多探索的机会。无论是行业领军者还是创业新锐,外交领域还是文化传播,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复合型人才都在各个领域激荡活力,前路广阔而充满机遇。

Part 2:站在大格局下重新审视旅游学科——孙云龙老师的思考
孙云龙老师直言当下社会对旅游学科的种种误解。他强调,面对快速变迁的世界,同学们不应轻信当下的以偏概全的社会观点,而应以历史眼光和国际视野来审视专业未来的发展。复旦的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放大自身格局,跳出一亩三分地的局限,更从全球变革的角度思考自己的前路。
他指出,目前国内社会对旅游行业的认知存在偏差,许多从业者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储备,国内常用简单粗糙的方式复制过时的信息;相比之下,国外的不少导游却能拥有文史博士背景,以深厚的人文素养为游客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体验。这折射出我国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短板,也正是复旦旅游管理专业努力提升的空间。
他认为,大学阶段是培养综合能力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对于旅游管理的学习,可以锻炼同学们四种核心能力:鉴赏力、认识人的能力、意志力和爱的能力。他解释道,鉴赏力有助于发现美,认识人心的能力让人懂得与人相处,意志力让人迎难而上,而爱是理解社会的桥梁。这些能力不仅适用于旅游行业,更是未来每一位社会栋梁的基础。他强调,旅游人才的培养不应只依赖职业院校,而必须将高等学府纳入人才选拔与培育的主阵地。复旦学生应对自己的专业、对未来的发展保持自信与热爱,以开放、创新、走出去的姿态应对挑战。孙老师坚信,只要以危机意识为动力,在困境中寻求突破,中国的旅游教育与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天地。而这,正是当天活动希望传达的核心理念。

Part 3:思辨与互动——从专业学习到行业实践
交流环节中,同学和老师们也就学业发展、入境旅游、旅游商品化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也再度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高端旅游人才的储备尚未跟上国家的发展步伐。只有在更高层次的教育平台上,才能培养出兼具历史眼光、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学生们不仅要走出校园,在世界中拓宽视野,更需要背上行囊,到真实的社会肌理中探寻多元的文化脉络。在这场热烈的互动中,同学们的提问与老师、学长的回应交织,印证了旅游研究的复杂性与实践意义,也为未来的探索与思考指引了方向。

文编|程滔
图片|施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