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2日至28日,旅游学系29名本科生在班级导师单蒙蒙副教授的带领下,与历史系师生共赴陕西省开展了一次为期一周的暑期实践考察活动。旅游学系师生不仅与历史系师生共同参访历史文化景区,还以旅游景观考察为主题,聚焦目的地管理与运营,深入文旅产业一线调研,重点考察文化遗产活化与利用、文旅企业管理、乡村振兴与旅游、工业旅游等多个主题目的地。西安、咸阳、宝鸡等地都留下了师生的足迹。
第一站:盛唐气象的当代演绎——大唐芙蓉园
6月23日下午,旅游学系师生抵达大唐芙蓉园。作为依托唐代皇家园林遗址重建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园区毗邻大雁塔与大唐不夜城,通过紫云楼、御苑门等仿唐建筑及《西游记》主题铜像群,营造出浓厚的盛唐文化氛围。同学们围绕历史空间的现代重构与文化记忆的表达方式展开讨论,深入思考仿古建筑在文旅体验中的功能与价值,切身体会沉浸式体验、“文化+科技+商业”多元业态融合的“文旅新场景”。




第二站:文旅融合的标杆实践——曲江文旅
6月23日晚上,师生前往西安曲江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深度调研,并在企业会议室聆听由曲江文旅董事长庄莹女士亲授的“曲江文旅商学院——曲江价值”专题讲座。作为国内文旅融合的典范企业,曲江文旅秉持“文旅营城、古调新弹”理念,成功打造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等现象级项目。通过此次讲座,同学们不仅系统了解了曲江文旅的发展历程与运营模式,也为大家理解现代文旅企业的文化价值转化、IP创新驱动及业态融合方面的战略布局与创新路径提供了宝贵案例。





第三站:历史与自然的交汇——华清宫
6月24日上午,师生赴临潼华清宫考察。这座依骊山而建、以温泉著称的皇家行宫,自周秦以来便是帝王休憩之地,唐代又有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闻名于世,后来亦是“西安事变”发生地,兼具自然与人文双重价值。同学们重点观摩了《长恨歌》大型实景演出场所:该演出以山为幕、以水为台,融合声光电技术,生动再现历史传奇,全方位展现了在沉浸式文旅产品中的场所设计和沉浸式场景打造中前沿科技的创新应用。




第四站:工业遗产的活化转型——西安电影制片厂
6月24日下午,师生参访中国电影工业的重要发源地——西安电影制片厂。厂区内的西影电影博物馆系统展示了1980至1990年代的经典影片如《红高粱》《老井》等,陈列了大量电影海报、剧照及老式摄影、录音设备,观众可互动体验电影制作流程。在厂长吴天明推动创作自由的背景下,西影曾孕育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如今,厂区已转型为集电影文化、创意商业与旅游体验于一体的复合空间,成为工业遗产更新的典范。




第五站:交通枢纽中的文化叙事——西部机场博物馆
6月26日上午,师生前往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此行目的并非乘坐飞机,而是参观全球首个设立于机场内部的在地文物博物馆——西部机场博物馆。该馆建筑面积约6400平方米,采用仿唐风格设计,设有四方馆、珍宝馆、临展馆及文创区,展出机场建设过程中出土的121件文物。通过沉浸式展陈与科学动线设计,博物馆实现了“在旅途中讲述长安故事”的理念,是交通、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第六站:乡村文旅的可持续样本——袁家村
6月26日下午,师生抵达礼泉县袁家村。这座拥有1400年历史的古村落,已发展为以民俗文化体验为核心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村内保留传统关中民居风貌,红灯笼高挂,街巷充满“穿越感”,同时仍为居民实际生活空间,体现“活态遗产”特征。通过“三产融合”模式,袁家村构建了涵盖农业、加工、旅游的内生循环体系,带动本地就业与农产品销售,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案例。




第七站:传统工艺的文旅转化——西凤酒厂
6月27日下午,师生一行赴宝鸡市考察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拥有三千年酿酒历史的中华老字号,西凤酒厂通过开放式车间参观与沉浸式品酒体验,将传统酿造技艺转化为可触、可感、可参与的工业旅游新形态。西凤酒厂的开放式车间不仅完整呈现了从原料处理、发酵、蒸馏到陈酿的全过程,还使同学们参观了解了自然发酵生态(如益生菌群与益虫共生)与酒海的历史;随后师生走进西凤酒文化博物馆,通过亲口品鉴凤香型白酒、亲身参与传统敬酒礼仪,深刻体悟到中国白酒所承载的仪式之美与社会功能,收获了一场融合历史、科技与文化的生动实践课。




第八站:非遗技艺的传承与挑战——凤翔泥塑村
6月28日上午,师生前往宝鸡市凤翔区泥塑非遗村。凤翔泥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本地黄土为材,经十余道工序制成,题材涵盖动物、神话人物等,兼具艺术性与民俗价值。村内街巷陈列大量泥塑作品,艺术氛围浓厚。同学们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动手捏制泥塑,切身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同时也关注到其在旅游开发中面临的传播力不足、游客稀少等现实挑战。





第九站:抗战精神的工业见证——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
6月28日下午,师生参访位于宝鸡市金台区的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作为抗战时期“工合运动”的重要基地,此处保存了窑洞车间、薄壳车间、申新纱厂办公楼等近现代工业建筑群,现已改造为爱国主义教育与工业遗产展示空间。展陈内容涵盖民族工业内迁史、生产场景复原及宝鸡工业发展历程,生动诠释了民族企业在战火中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第十站:地域文化的味觉表达——西府老街
6月28日傍晚,行程最后一站为宝鸡西府老街。该街区以三条主街为骨架,重现关中传统生活场景,汇聚宝鸡三区九县百余种特色小吃,如擀面皮、臊子面、血条面等,包含多家非遗美食与老字号店铺。同时设有挂面、腐竹、豆腐、辣子等非遗工坊,为游客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同学们在品味地道风味的同时,也反思了文化街区在氛围营造与叙事深度方面的提升空间。




感想摘录
韦灿(2023级旅游学系本科生):本次陕西之行让我深刻体会到旅游目的地的成功运营离不开文化叙事与体验设计的深度融合。大唐芙蓉园通过仿唐建筑与主题演出营造出强烈的时空穿越感,虽非原迹,却有效传递了盛唐文化;而华清宫虽然历史底蕴深厚,却因讲解质量不一、文化展示不足,导致游客体验打折扣。袁家村则展示了如何通过“活态遗产”与三产融合,实现乡村振兴与旅游良性互动。我认识到,作为未来的旅游管理者,不仅要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更要在文化传达、服务质量和游客参与感上下功夫,才能提升目的地的整体竞争力。
徐曜(2023级旅游学系本科生):此次考察中,我特别关注了文化遗产如何通过旅游实现活化与再生。西安电影制片厂将工业遗产转化为电影文化综合体,既保留了历史记忆,又吸引了年轻群体;凤翔泥塑村虽然资源独特,却因开发不足而游客稀少,反映出非遗项目在旅游转化中的挑战。相比之下,西凤酒厂通过开放酿造流程、设计品酒体验,成功将传统工艺转化为可感知的旅游内容。这些都让我意识到,文化遗产的旅游化不是简单展示,而是要通过体验设计、故事讲述和业态融合,让文化“活”起来、“走”出去。
陈宜麾(2023级旅游学系本科生):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我始终关注游客在旅途中的真实感受。西部机场博物馆通过沉浸式展陈和良好动线设计,让旅客在候机途中也能领略长安文化,是“文旅融合”的典范;而西府老街虽然小吃丰富,却缺乏文化深度和历史氛围,难以让游客产生情感共鸣。华清宫《长恨歌》演出虽震撼,但日常游览中的文化叙事薄弱,也影响了游客的理解与满意度。我深刻体会到,旅游体验的设计应从旅游体验设计与游客感知角度出发,以游客为中心,注重细节、强化互动、提升叙事质量,才能创造持久而有意义的旅游记忆。
卢敏俊(2022级旅游学系留学生):西安“兵马俑”,我原以为这就是西安的一切。我对西安一无所知,也没有机会去了解。通过这次考察,我才发现自己对西安是多么陌生。全身心地感受着西安的历史与文化,以丹凤门为起点展开考察,越是深入,就越能像拼图一样拼接出秦、汉、隋、唐四朝的脉络。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西安,因此更多的是对建筑与风景感到惊叹;但如果有机会再来,我所面对的将不仅仅是城市的外貌,而是一步一步去触碰沉睡在历史遗产中的这座城市的记忆。
山城兵太(2023级旅游学系留学生):这次陕西之行让我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如何交融。从大唐芙蓉园到西凤酒厂,每一站都像翻开一页生动的中国文化教科书。站在长安的土地上,触摸千年文明的脉络,这段经历让我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更加立体而真实。
活动总结
本次陕西实践考察课程聚焦文化遗产活化、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现代文旅企业运营、工业旅游等主题,师生在与历史系共同参访历史文化类景区之外,共同深入大唐芙蓉园、曲江文旅、袁家村、西凤酒厂等十余个典型目的地,通过实地调研、企业讲座与亲身体验,全面提升了对旅游管理与文化传承的认知,实现了文旅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